意料之外的稱讚比每次都讚美更有效?

天天、事事讚美孩子,才能激勵他們做好一件事嗎?研究發現,意料之外的讚賞,更能啟發孩子的動機,也教我們什麼時候、該用什麼方式鼓勵孩子,更能讓孩子養成持久的內在誘因。

每次聽九歲的兒子練小提琴,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菲什巴赫(Ayelet Fishbach)都會讚嘆:「真是美妙的音樂!」偶爾她略過不說時,就會發現兒子的表情有點失望中一收生

跟多數的爸媽一樣,此時她會懷疑,自己是不是個壞媽媽,沒有持續給孩子一樣的回應,引導、制約他的好行為,尤其是需要自律的難事。另一方面,毫無例外、一定會給的讚美,又怕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努力,就一定有獎賞;甚至為了一定會得到的肯定而願意練習。

跟多數爸媽不同的是,菲什巴赫的專長是行為科學與行銷,而且還當過動機研究協會(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Motivation)的主席。她自己還設計了實驗,也整理了相關的研究,希望一探究竟,寫成了新書《善始善終:動機科學的驚人發現》(Get it Done: Surprising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Motivation),並且為文提醒了父母在教養上的運用。

她跟其他學者的研究都發現,不總是會有的禮物跟讚美會對動機有更大的效果。因為人們、包括孩子,都喜歡活在可預測的世界裡,所以對於出乎意料的獎勵,會有更強烈的反應英國讀書

她就曾跟同事做過一個實驗,邀請受試者在二分鐘以內喝完1.5夸特(大約1.42公升)的水。在第一組,能完成的人都能獲得二美元獎金。第二組,則可能是一美元、也可能是二美元,看運氣而定。雖然看起來第一組的獎金比較好,而且又穩定,但結果,卻是第二組比較多人完成任務。

她也因此推翻了教養上如何激勵孩子的3個迷思Birmingham 樓盤